杏林和卫材签订了关于在东盟四国开发和上市膀胱过度活动症治疗药物vibegron的许可协议 – 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威尼斯人888

杏林药业株式会社(总部:东京千代田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higeru ogihara,以下简称“杏林”)是杏林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东京千代田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yutaka ogihara)的子公司,与卫材株式会社(总部:东京文京区,首席执行官:内藤晴夫,以下简称“卫材”)签订了在四个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开发和分销膀胱过度活动症治疗药物vibegron的许可协议。基于此协议,卫材将获得由杏林授予的该药物在上述4个国家的独家开发和上市权,并负责递交该药物的新药申请。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组以尿急为特征的泌尿系统症状的名称,通常伴有日间尿频和/或夜尿症,在某些情况下还伴有急迫性尿失禁。oab对患者的健康相关qol(生活质量)有不利影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如因担心oab导致经常上厕所而无法外出,以及降低睡眠质量。

该药是一种新型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每日一次给药,选择性作用于膀胱中的β3受体,松弛膀胱,增强尿液收集,从而改善oab引起的尿急、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症状。

杏林通过早期将该药物打入日本市场,为改善oab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签订本协议表示,杏林现在将与卫材合作,在许可区域授予代理权,促进其国际业务扩展。

卫材正在努力确定和满足许可区域内各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并将继续积极扩大和丰富其战略产品组合,以满足该地区的需求。

2009年9月,杏林与卫材签订了在亚洲开发和上市由杏林发现和开发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治疗药物uritos®片剂(通用名:咪达那新)的许可协议,截至今天,卫材已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销售uritos。除uritos外,两家公司还通过开发和商业化vibegron为患者提供oab的新治疗选择,并为改善生活质量和增加oab患者获益做出进一步贡献。

 

媒体咨询

杏林药业株式会社

公司策划部

电话: 81-(0)3-3525-4707

 

卫材株式会社

公共关系部

电话: 81-(0)3-3817-5120

 

<编者注>
1.关于杏林药业株式会社

杏林正在努力提高其在特定领域的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研发新药,其目标是成为一个获得社会认可并获得患者和医务人员信任的制药生产商。在销售方面,杏林正在加强fc(消费者特许)策略,该策略侧重于患者,尤其是呼吸、耳鼻喉科和泌尿科患者。在药物发现方面,杏林正在开展新药研发活动,如促进选择和集中、致力于开发多层次项目、积极探索和设置外部药物发现主题。

欲了解更多关于杏林药业株式会社的信息,请访问https://www.kyorin-pharm.co.jp/en/。

 

2.关于卫材株式会社

卫材株式会社将企业使命定义为“将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提升其福祉做出贡献”,公司将这种使命称为关心人类健康(hhc)理念。本公司拥有近10,000名雇员,遍布于全球各地的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和营销子公司。我们致力于为医疗需求亟需满足的疾病提供创新药物产品,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治疗领域的药物,以实现我们的hhc理念。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制药公司,我们通过与关键利益相关者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增加药物的可及性,从而将我们的造福于患者的使命延伸至全世界的患者。

欲了解更多关于卫材株式会社的信息,请访问https://www.eisai.com。

 

3.关于vibegron

vibegron由msd发现,每日一次口服可用于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能够选择性作用于膀胱的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vibegron能够选择性作用于膀胱的β3受体,并通过增强去甲肾上腺素在储尿期的膀胱舒张作用而增加膀胱容量,从而缓解oab引起的尿急、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症状。杏林已获得了由msd授予的该药物在日本(2014年7月)和亚洲*(2017年4月)的开发、生产和上市的专有权。在日本,杏林和kissei根据截至2016年3月签订的共同开发和共同上市协议,在当地共同开发了该药物。2018年11月起,两家公司联合上市该药物,产品名称为“beova®片剂50 mg”。

*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东盟10个成员国

 

4.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oab是一种泌尿系统疾病,难以将尿液聚集在膀胱内。其主要症状为尿急,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在某些情况下伴有急迫性尿失禁。oab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患者因担心上厕所而不出门,夜间睡眠不足,或日常活动受到限制,这些可能导致生活质量显著降低。

一般说来,在年龄越大的人群中,oab患者的总数越大。在亚洲,尽管患者的实际数量未知,但据报告,在18岁以上成人中,29.9%的男性和34.7%的女性出现了某种形式的oab1。

 

1. j med assoc thai.2007; 90 (11): 2316-20